籃球的”生態技術”:無持球如何進攻? 沒有一球在手,如何成為具威脅性的進攻球員?

之前有寫一篇文章提到為何要稱為”生態技術”?主要的意思是指技術和情境是無法分離的。學習籃球技術為了方便操作,往往先忽略情境因素,然而,此情況也造成許多人學了技術後上場卻不會用!舉例而言,有經驗的指導者指導籃球技術時,會先練習無球的身體動作,等動作路線熟悉了再加進球,等技術和控球都可以了,再加進防守者。也就是說,學一個上籃動作,最好先不拿球學步伐和姿勢,再加持球的上籃,再加有防守者的上籃,以趨近比賽情境。生態技術的觀點是建議在學習技術時,同時要了解情境,避免上場了不會使用。



據統計籃球比賽進攻時間,有90%是無持球的狀態。三對三鬥牛,功方有二個人大部分時間是沒有球,五隊五打全場則更是有九人沒有球,進攻方也是大部分時間四個人沒有球。所以,有趣的問題出現了。既然進攻大部分時間處於無持球狀態,那麼,此時應該做些甚麼?這是個好問題,也是一個有深度的問題。因為大部份的進攻概念,都是在談有持球時的情況,也就是可投籃可以傳球可以運球切入。欣賞籃球比賽時,大部分的眼光也都是盯著球看比賽,很少會注意其他四個沒有球的在做甚麼。

請繼續往下閱讀




然而,前幾年NBA的霸主勇士隊,卻給出一個很好的例子。勇士隊的進攻招牌當然是三分球,但是他們的三分球並非像火箭隊的哈登,是靠自己單打後撤步投籃的,而是無球邊不斷的掩護和走位,製造出來的空檔投三分球,或是上籃得分。這是一個有統計數字支持的進攻戰術,有興趣者可以去查閱。



以下建議幾種無持球時,場上可以做的事情。讓自己在場上雖然未持球,卻也是具有進攻的威脅性。這些觀念是多年實戰經驗的精華,場上很受用,希望愛好籃球者可以詳細揣摩。



空手切入(Give-and- Go)
無持球的進攻,第一個建議是空手切入。兩個底線、兩個四十五度,還有中路突破,最常見的有五條路線可以空切。可以和球邊的隊友連線,也可以是無球邊的空切,最主要是和持球者的默契,以及保有空間的概念不要和隊友重疊,效果才會顯著。最佳代表就是”開後門”的進攻走位。

請繼續往下閱讀



掩護/擋人(Screen)
“Screen”這個概念,中文早期叫”掩護”,最近叫”擋拆”。可以對球掩護(Screen on the Ball),也可以無球掩護(Screen off the Ball)。真要細說的話,”擋拆”是專指”對球掩護”。因為擋拆幾乎是目前進攻時最常見的戰術,所以稍加說明詳細一些。

當你是無持球狀態時,最常見的進攻選擇可進行”掩護”,對球掩護,或是無球掩護,都可以替隊友和自己創造出進攻的機會。



搶進攻籃板(Offense Rebounds)
小蟲羅德曼(Dennis Roadman)是公牛王朝時期的重要籃板守護神,也是個人蠻欣賞的籃球員(只限場上)。他除了因為身材條件彈速快,連續跳的能力佳之外,也因為他對籃板球的企圖心,近乎瘋狂執著地愛搶籃板,而成就了他的傳奇。場上每當有隊友出手時,都可以假設球不會進,因而去衝搶進攻籃板。這件事情教練很喜歡,讓對手很討厭。只要身材彈性不要太差,進攻努力衝搶籃板,很容易會有成就感也幫助了隊友和球隊,助益很大。



動與不動
進攻無球時的移動是一門學問。甚麼時候啟動空切或掩護?以及搶進攻籃板?需要許多的默契和實戰經驗。時間和路線拿捏不好,空切無法拿到球,沒有必要的掩護和不好的位置,也會造成隊友進攻的阻礙。所以,在場上的移動是需要解讀對手、隊友、時間和空間的一門技術,有時反而比拿球直接投籃還複雜。需要提醒的是”不要亂動”。常見到有些人打球在場上亂跑,沒有章法缺乏目的,結果不僅自己無法進攻得分,也造成隊友的困擾。所以,良心的建議是,在觀念和技術未到位前,進攻無持球時選擇拉開空間,先不要亂移動,有時反而是很好的進攻選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