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孩子戀愛時——愛與牽絆

好奇,是高牆上的一扇窗。

國二的白白,和同班的男朋友發生了性行為,在與同學言談間,被學校老師知道而被通報,因為對方也未成年,所以雙方若要提告,就有可能進入司法訴訟,而社工則會在此時介入輔導和陪同出庭[1]。

前去家訪的我一進門,白白爸媽就急著說:「社工你幫我勸導白白,這個年紀怎麼能談戀愛呢?況且還惹出一堆事,但我們怎麼說、怎麼做,她都聽不進去!」在家長傾倒而出的焦慮與無助背後,他們真正擔心的,其實是擔心孩子在情感交往中可能會受傷,甚至是遭遇危險情人。

但若因家長反對而使情感交往關係轉為地下化,如果孩子受傷了,會敢說出口嗎?


用愛滋養。照片來源:作者提供

白白的房門口,爸媽焦慮地在外徘徊踱步,我請爸媽給予我和白白會談的空間。儘管媽媽呼喊著白白,她依然獨自於房內不肯出來,我只好隔著房門與她互動,試圖傳遞我的關心,然而白白大多沒有回應,偶有簡短的「嗯」一聲,我獨自述說著生活話題,僅有窗台外的麻雀陪伴我。眼看持續下去並不是辦法,我試著從門縫中遞進問候小卡再道別,並持續在每次的家訪傳遞我的關心與祝福,並默默期盼她能感受到我的關心。

在歷經多次單向的問候,某次白白終於開口提問:「為什麼你還願意來找我?」對彼此的好奇,展開了我們的第一次對話。

關閉自己的感覺,為了保護受傷的心

封閉的走道中透進一絲微光,白白終於願意與我交談了。她是一位瘦高身形的青少女,談話過程大多將雙手交叉於腋下,眼神四處張望,少有視線的交流。我告訴白白,謝謝她願意面對面對話,並給我們彼此一個機會。

她愣了一下,摸了摸瀏海說:「只要新聞或是電視劇情有關談戀愛,爸媽就會說這個階段談什麼戀愛!我就又要再被唸一次!」「如果說出來就又多一個人罵我,那乾脆不要說!反正大人都只會禁止我談戀愛,根本不懂我!」

顯然她仍有些防備、擔心,經歷了許多不被理解與信任的感覺。在多次與白白和爸媽的討論當中,她逐漸向我透露埋藏在心底的話。

白白曾經在門外,聽聞媽媽因為擔心而哭泣,讓她感到自己做錯事。一方面,她不知道如何處理自己沒有符合爸媽期待,另一方面對於戀情曝光而倉促分手,也感到不捨與自責。心裡的兩種聲音矛盾地打著架,讓她選擇捂住外界的聲音,試著隔絕傷痛,為了保護那顆傷痕累累的心。

白白關起心門,抗拒爸媽的愛與關心,好像就能暫時不用面對自己、爸媽和感情所受的傷,來藉此止住失落和無法掌控的感覺。但她的傷口並沒有適當的受到處置與包紮,僅是遮蓋與隔絕,並無法幫助傷口癒合,儘管把爸媽推遠了,心底卻隱隱作痛。

她低著頭,用微小的聲音述說在她心底塵封已久的內心話,而「療癒」卻也在這樣的訴說中,慢慢發芽。

曾經的孩子如何成為現在的家長

觀察爸媽和白白的相處,發覺爸媽不願讓辛苦的成長過程複製在孩子身上,於是投入許多時間工作,讓家中有了較好的經濟環境,也在物質上盡量滿足白白,期望讓她能擁有較為舒適的生活。但爸媽在忙碌中,不知不覺犧牲、縮短了家庭互動和溝通的機會,讓孩子開始向外找尋愛的發展,而讓親子關係漸行漸遠。

當孩子的戀愛關係可能要走上法院處理,隨之而來的壓力與情緒重擔落在爸媽的身上,迫使他們開始思考親子關係,也煩惱起之後各種可能發生的情況。

白白爸媽感嘆,自己在成長過程中未有人教導與陪伴「愛情」這件事,一路自我探索與跌跌撞撞到成為家長的角色,如今爸媽對於愛情究竟該何時談、如何談,又該談些什麼?腦袋是一片空白,只知道不願孩子再次受到傷害。

「孩子已經長大了,不再是那個兒時處處需要我們決定的小朋友了,她能有自己的想法,有想要做的事情,我們的禁止勸導竟然是把孩子推得更遠,只怕,孩子隱瞞談戀愛而受了傷卻沒人知道……」媽媽哽咽著說。

只要開始就有改變的可能

改變不容易,但只要願意開始就有改變的可能。當家長能覺察到,自己因過於投入工作,疏忽經營家庭關係,愛的轉機就在此時啟動,當我們願意戴上不同眼光,行為也會漸漸改變。家長的行為會成為孩子的示範,在情緒上優先回應孩子,接納她的感受,才有繼續溝通與合作的可能。然而要改變過往習慣的互動模式很不容易,想停止說教,甚至要學習新的親子溝通模式,過程是不順暢又漫長的。

平時多於一旁傾聽,少有表達想法的爸爸深吸一口氣,語重心長的說:「其實白白談戀愛的事情已經吵了很久,她是我唯一的女兒嘛,我之前氣到有好長一段時間,一直注意她和誰聊天,搞得大家每天都很累!我每天工作時間都很長,回到家其實也只想趕快休息,但我就怕她再受傷。媽媽也跟我講,要多試看看其它方式,剛開始聊天我也彆扭覺得很尷尬啊,還被白白吐槽說最近怎麼這麼奇怪,甚至有時候也會不甩我。」

社工的工作,有時像是翻譯員,在你一言我一語之間,試著「翻譯」語言、行為背後所含藏的意義,以及沒有說出口的「真心話」,並協助彼此看見轉變,不僅是看見,更是要放大,成為雙方的橋樑。

我陪伴白白,看見管教背後是出於愛、體認爸媽的付出並非理所當然、也一起藉著換位思考,理解身為家長角色的擔心;並引導爸媽首先覺察情緒,對孩子情感交往的擔憂與害怕是正常的,要先能安頓自我的狀態,才有力量扶持孩子,討論談戀愛的可能與影響。這個時刻,家長僅需要具備比孩子多一點的判斷,和尋求知識的能力。每個人都同時具備多種角色,在情感關係建構的能力,亦可運用在不同身分的愛與關係,當更多認識自我,就擁有更多選擇,家長的陪伴與放手之路,是終身的課題。

成為孩子的愛情教練

還記得如何放風箏嗎?帶著風箏奔跑是我們開始的第一步,親子關係就如同風箏線,家長有時深怕拉得太緊而斷線,有時放得太鬆又怕風箏墜落。藉由白白的情形可知,即便發生看似不愉快的經歷,猶如起飛後遇見亂流,放風箏的家長可以選擇陪伴、助跑,甚至是等待下一次的飛翔,那突如其來的亂流也許蘊含著美意,如何判斷情境與收放風箏線,將影響著風箏如何高飛。

孩子永遠是我們的孩子,因為愛,會有擔心、捨不得,但孩子終究會長大,有孩子應有的發展與學習階段,家長在陪伴與放手之路,是終身的課題。身為家長可以擔任孩子的愛情教練,首先必須安頓自我的狀態,保持彈性與健康的態度,陪伴孩子練習愛與被愛,且在關係中更多認識自己,協助分析與判斷,當孩子願意向家長或其他信任的重要他人提出討論時,就能強化孩子的自我保護能力,減少因一味阻止而造成親子雙輸的關係。

用愛滋養

白白笑著向我們說:「現在回想起來,我覺得好像因為這個事件,才發現爸媽對自己的陪伴與關心,和爸媽有變成朋友的感覺,感情也因此變好一點!」

聽見白白的分享讓我深受感動,我知道她和爸媽是歷經多少次的心傷與痛苦,多少次的價值觀衝突與來回掙扎,才能有如此的感觸,而這一路以來是多麼的緩慢前行與不容易!在歷經漫長時光中,我看見這個家對彼此的「愛的可能」,當彼此真誠互動,就有機會一點一滴地融化冰凍的關係。

無數個家庭深受情感的束縛,甚至是因此撕裂了家庭關係,願家長都能探索出最合適彼此的牽引,讓孩子帶著祝福高飛,而在孩子需要的時候,別怕——我們會一起想辦法。

每個人就如同仙人掌一般,身上帶有不同長短與形狀的刺,當仙人掌親近、擁抱彼此,能感受到溫暖與被需要,同時,也可能因著擁抱而刺傷彼此,但愛能澆灌、滋養,讓我們願意調整彼此的角度、距離,免於更多、更深的傷口,甚至能撫平且修復我們的傷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