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交易的球隊(上),假戲真做,灰熊難成事

灰熊和黃蜂是本季兩支不如預期的球隊,且他們不像其他坦克班成員,大體上都在以年輕球員為主體的重建現在進行式,兩隊各自抱有一些高價球員,在交易大限時,兩隊同樣選擇按兵不動,各自發動一筆無關痛癢的小交易就打完收工,兩隊本季的狀況從何產生?這樣的策略是否正確?又會對後續造成怎樣的影響?本文的目的就是要探討這兩隊的情況。



我們先用一張簡圖來看看灰熊近年的營運概況。







病因:薪資過度膨脹、主力老化



首先要強調的是灰熊是一支長年票房不好的球隊,在隊史第一波季後賽時期過後重建那幾年,兩度在聯盟墊底的位置,戰績最好的時期則大約在略差於聯盟平均值那邊,不過儘管票房不佳,灰熊從10-11球季重回季後賽後,團隊薪資保持在聯盟中前段的區間。

請繼續往下閱讀



從圖中可以看出,灰熊主場的進場人數大致上和戰績成正比,所以我們可以推測灰熊是有追求戰績的必要性,這邊我們先插進一個小訊息,本季到目前為止灰熊的主場平均進場人數約在15900人,從交易大限前宣佈暫不讓Tyreke Evans上場開始,總共5場比賽只有1場主場,該場對爵士共13187人進場,而當交易Evans失敗後的第一場主場對雷霆,進場人數又回到16012人,當然這只是一個參考價值非常低的小樣本,我們僅藉此大概留下一個印象:灰熊主場觀眾對於球隊最優秀球員能出場時的進場意願可能比較高。



至於觀眾進場意願和球隊的主將是誰、球風為何有沒有關聯?至少我們在這樣的資訊中是看不出來的,灰熊過去連續打進季後賽的7個球季,從圖中大致可分三個階段,第一階段為前3年,當時灰熊戰績、觀眾、薪資3條線幾乎是以完全相同的比例等量齊上,第二階段為第4、5年,觀眾持續小幅上升、戰績算持平(微幅下修)、薪資開始失控,第三階段是最後2年,戰績大幅下修、觀眾也開始下滑、薪資大幅失控。



灰熊一直是一支偏向團隊作戰的球隊,很難去定義陣中幾位主力的排序,我們先單純點用得分來看待,在第一階段、也就是理論上經營最順利的爬升期,陣中得分最高的其實是Rudy Gay的18.9分,再來是Zach Randolph的16.7分,Marc Gasol和Mike Conley這時期分別只有13.4和13.7分,第二階段經營上的維持期,Gay已經不在陣中,Z-Bo、Marc、Conley分別是16.8、16.2、16.7在伯仲之間,在第三個階段經營上的下滑期,Marc才首次以18.3分站上球隊得分王,Conley差一點點18.2,年邁的Z-Bo則掉到14.7。

請繼續往下閱讀



我能明白熊迷們感情多半寄託在Marc和Conley這兩位血統最純正的灰熊人身上,也不能因為少許的總量統計做出太武斷的推論,但從核心比重來看待,實在很難說明兩人當核心對經營層面有多大加分,無論是就票房或戰績皆是如此。



當16-17球季結束時,灰熊其實已經陷入泥沼,伴隨薪資空間大幅上漲時投資的Chandler Parsons徹底失敗,Conley驕傲的30M頂薪對經營層面幫助也有限,Z-Bo和防守重鎮Tony Allen老化嚴重,這是灰熊進入本季前的背景。







Chris Wallace沒點任何選秀技能



關於總管Chris Wallace,我們可以輕易建立的第一個直觀認知:Wallace是個非常不會選秀的總管,Wallace在2007年上任後第一張成績單是選秀會上#4帶回Conley,#4選到Conley難說算多成功的選秀,Conley也是用了非常長時間來養成,但至少是個不算失敗的選秀,而無論造成的原因為何,Wallace選到Conley這件事,已經是他在灰熊10個年頭唯一像樣的一次選秀。

請繼續往下閱讀



之後Wallace三次樂透的機會分別拿下O.J. Mayo(選到Love在選秀會上直接和灰狼對換)、Hasheem Thabeet、Xavier Henry,這名單已經夠嚇人了嗎?不,更嚇人的還在後面,離開樂透區,Wallace所有的選秀,除了去年拿的兩人還在菜鳥年外,只有一個2015年首輪選的Jarell Martin還沒陣亡,其他的,不管是第一輪、第二輪,都成為了連交易價值都半點不剩的空氣,一個可以連續10年選進空氣的總管,我想非常不會選秀已經是個並不苛薄的評價了。